网友提问:读万卷书下一句,如何理解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

精选回答:回答日期:2024年07月27日

我曾去过德国、法国、利比里亚、摩洛哥、哈萨克斯塔、塔吉克斯坦,自认为我是一个已经“行万里路”的人,还是有资格能说说我的体会的。

个人观点是“行万里路”和“读万卷书”缺一不可,非要排一个顺序,那我肯定是选择“读万卷书”在前面。理由有以下两点:

1,读书可以快速的学习新的知识

文字的出现让知识的传播成为可能。而文字的知识,是最容易获取的。随着科技的发展,知识的获取渠道比古人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手机、pad、电脑等的出现,让我们可以做到随时随地的阅读。遇到不懂的或者感兴趣的问题,自己在网络上找一本相关话题的书,认真读下来,肯定能有所获。

2,读书能充实自己的大脑

董卿曾说过“不读书就像没有吃饱饭一样,精神上是饥饿的”。一个人的气质里,藏着他读过的书。不读书的人,他的思想不会得到新生思想的充实,他的生命是停滞不前的,是没有意义的。

余秋雨曾“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,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”,他能够感受到“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、莽莽苍苍的大地上。”同样空间,不同的时间,能邂逅古人的精神世界,靠的就是广泛的阅读和学习说、所获得的知识。

结论:知行合一是最终的道路

读书是过程,不是目的。诚如青年毛泽东所言:“闭门求学,其学无用。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,则汗漫九垓,遍游四宇尚已。”

而且,中国早在明代就有思想家王阳明提出了“知行合一”。“知”是读书学习的过程,“行”是运用自己的知识的过程。“合一”是能够灵活运用自己学习到的知识。“读万卷书”是“知”,“行万里路”是“行”。两者缺一不可。孔子周游列国,十余年,数千里,一边不断学习、一边体验山水、感悟人生。其一路的所闻、所见、所感汇聚成《论语》被传诵至今。

而且,“知行合一”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过程。“知”和“行”是一个互相反哺、螺旋上升的过程。

西汉的司马迁、明代的徐霞客、清初的顾炎武,无一不是“知行合一”的践行者。

先通过读书,学习相应的知识,然后把知识运用于实践,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,继续去阅读学习,弥补自己的不足,之后在去实践。

以上就是我对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的看法,喜欢我可以关注我,你的支持是我的动力!

上一篇:空军一号af1有气垫吗,NIKE AF-1有内置气垫吗

      

下一篇:氏是什么意思,什么是氏


CopyRight@ 2009-2024 经典文章网 www.cjfo.cn All Rights Reserved